这件文物为1941年王新民穿戴的军帽,直径为56cm,质地为棉麻纤维。面为淡黄色,里为水蓝色,帽内写有“谭赠军帽,珍贵军帽随我多年,1941年秋起王新民用”字样。这里的“谭”指代的是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。
王新民出生于江苏无锡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王新民是新四军军工系统的杰出代表,他带领新四军六师军工系统的同志们,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用非常简陋的设备,连创军工产业的佳绩。他们为部队抢修枪械,增大了军工厂手榴弹产量,改进提高枪榴弹的工艺,研制62mm迫击炮及炮弹,有力地支援了前线,得到了谭震林等领导同志的肯定。
淮南抗日根据地,坐落于江淮平原的核心地带,紧邻苏皖两省边界,并横跨重要的津浦铁路两侧,其地理位置距伪政权中央所在的南京仅百里之遥,因而成为日军、伪军及顽固势力三方紧盯的战略要地,战争阴云密布,局势紧张异常。鉴于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在此驻扎,新四军第二师肩负起了双重使命:既要确保军部安全无虞,又要坚决打击日伪及顽固势力的侵扰。这一重任,对军工生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与严要求。
展开剩余43%师长罗炳辉、政委谭震林以及参谋长韩振纪等领导,频繁亲临兵工厂,不仅是对军工生产进行直接的监督与指导,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提升武器装备水平、增强部队战斗力的深切期望。这份来自高层的厚望,如同强大的动力源泉,激励着王新民等军工人员夜以继日、不懈努力,致力于兵器的研发与创新,誓为前线将士提供更为先进、可靠的武器装备。
1941年八月初,新四军六师师部及十八旅旅部并主力部队,从沙洲、锡北地区冲过江阴,到无锡的锡澄公路,进入澄西地区。出发时已是黑夜,又下起了滂沱大雨,道路泥泞,视线不佳,很多新四军战士都在行军过程中不慎摔倒,但军情就是命令,一刻也不能耽误,新四军战士们不畏恶劣环境,一直坚持前进。行军途中,王新民不慎摔倒,遗失了军帽。时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得知以后,便赠了王新民一顶崭新的军帽,王新民一直视为珍宝收藏,后于1988年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。这顶军帽不仅寄托了对王新民的重望,更见证了王新民对我国的军工生产作出的卓著功勋。
以上资料由新四军纪念馆提供
发布于:江苏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