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春季的一个宁静夜晚,特拉维夫的聚光灯下,一位在历史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严肃地发出了一项警告:美国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爆发大规模屠犹事件的地方。此言一出,现场顿时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寂静,观众们面面相觑,心中充满了不安。并非这句话突如其来,而是因为它所揭示的现实令人感到恐惧。在这片自称为“自由与宽容”的土地上,反犹主义的浪潮已潜藏于暗流之中,时刻可能演变成更为激烈的风暴。这一警告正逐渐在美国的街头巷尾得到验证。
时间回到2024年5月,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20票的结果通过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法案,决定将“反犹主义”的定义扩展至一切“攻击以色列”的行为。这意味着,任何形式的对以色列的批评,无论是政策上的反对还是道义上的谴责,很可能都将被视为违法。如果这个法案最终获得总统的签署,那么一场关于言论自由的斗争将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。在这同一天,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,抗议者们举着横幅,手持警棍和盾牌的警察将其压制得体无完肤。现场发生了暴力冲突,造成15人受伤,警方全副武装出动,抗议者被强行推倒在地。然而,在熙熙攘攘的西海岸阳光下,空气中散发出的紧张和敌意却比任何冷战时期都更加刺骨。
展开剩余83%与此同时,威斯康星州的情况同样严峻。警察迅速出动,试图驱散示威人群,最终导致4名执法人员受伤,30余人被捕。有的抗议者面临袭警的指控,场面一度非常混乱。大学的草坪上成为了即兴审判的场所,抗议者的呐喊声超过了钟声的回响,现场的气氛敌意满满,随时可能炸裂开来。这一切并不始于近期的“巴以冲突”,而是源于去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。去年10月,哈马斯开启了“阿萨可洪水行动”,以色列随即对加沙地区展开了猛烈的军事打击,导致无数平民生命惨遭夺取。
随之而来的,是美国社会的剧烈分裂。支持巴勒斯坦的言论被迅速贴上了“反犹”的标签,致使言语间的对立在校园和社会中愈演愈烈。此后,美国许多高校聚集了以反战为共同信念的抗议者,其中既有中东裔学生,也有白人和非裔的年轻面孔。大家发出的声音是:“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资助。”然而,自2024年起,任何“非支持以色列”的言论都可能被定义为“仇恨犯罪”。这一轮立法变动的背后,实际上反映了以色列军事行动所引发的全球愤怒。可在美国,遭到愤怒波及的却是那些平常生活的普通犹太人。言论的冲突愈演愈烈,实际的暴力形态也日益显现,任何站出风头“批评以色列”的人,皆可能成为新闻头条上的受害者。原本意在保护的法案,却在不经意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,令局势愈发尖锐。
正如一些众议员发出疑问:“批评以色列是否就等同于反犹主义?”然而在众议院投票现场,这样的呼声显得无比微弱,几乎没有能够引起重视。此时此刻的美国,正泥沼于观念上的重新分裂。这种分裂并非左与右之间、红与蓝之间的对立,而是围绕着“谁有资格去批评以色列”这一根本问题。法律在当今已不再仅仅是界限,而是成为了工具,一旦它开始指向民间的声音,后果将不再是简单的一纸法案所能承载的。
在这片笼罩着“政治正确”氛围的土地上,反犹主义的情绪悄然跃升至制度性层面。法案的通过、警察的强力压制以及各类标签的泛滥,每一个动作仿佛都在给火上浇油,而映射出的却并非是正义,而是更加严峻的社会现实。屠犹的阴影不再是遥远的历史情节,而是在法案通过的那一刻,悄然滋生的种子。
到2023年12月,美国国会举行了关于哈佛、麻省理工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三位校长的听证会,要求他们对此次校园内“反犹主义”问题作出解释。这场突显出“校长风暴”的事件,正是长期以来对以色列政策进行批判的积累反应。自20世纪60年代“六日战争”以来,美国的大学便已经成为反对犹太复国运动的温床。自2005年起兴起的BDS运动(抵制、撤资、制裁)也在美国的校园内迅速蔓延,成为主流学生组织的重要议题。然而,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,这一运动被贴上了“反犹主义”的商标,一旦这一标签贴上,“学术自由”便宣告失效。
在哈佛,支持BDS的学生被剥夺了竞选学生会的资格;在加州伯克利,法律系的教授因支持巴勒斯坦问题而受到言论审查的要求;在哥伦比亚大学,某学生组织因抗议标语而受到校方的警告。虽然并非政府的命令,但结果却同样令人不安。高校制度在逐渐清除“不支持以色列”立场的过程中,采用的是取消演讲、剥夺资格、公开点名的温和手段,将异见者一个个驱逐出课堂。
这种如影随形的“无声封锁”极其可怕。学生们被告知不能穿戴带有巴勒斯坦旗帜的服饰,教授在课堂上被要求避免讨论“中东局势”,甚至图书馆也开始下架与BDS运动相关的书籍。表面看似是在进行行政安排,实际上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清洗。背后的动因显而易见,政客们并不需要大学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讨论,他们更需要的是大学在对以色列问题上表忠心。在某些捐助者的眼中,大学不再是知识的殿堂,而是外交政策的前哨。
这些捐款的支持者,往往也是美国对以色列援助的幕后推手。他们能够轻易地切断一所大学的科研资金,并在国会中直指“某位教授的立场有问题”。在这样一个权力结构中,言论自由早已岌岌可危。根据统计,2021年美国共发生了2717起反犹事件,创下历史新高。纽约、洛杉矶等六个州的事件占据了60%的比例,它们都是全美经济最发达、犹太人口最密集之地。
例如,在布鲁克林,六名暴徒毫无顾忌地殴打一名21岁的犹太青年;在热闹的时代广场,一名犹太男子遭到无情攻击。在洛杉矶,某家寿司店内,一群暴徒大闹,向顾客询问“谁是犹太人”,然后用酒瓶殴打无辜者。这些事件并非偶发,而是每月甚至每周都在发生现实乱象。2021年5月,以巴冲突最为严重的那个月,美国爆发了387起反犹事件,成为全年之最。在所有的事件中,至少484起与“极端本土主义分子”相关联。
那些极端分子往往不属于任何政党,也不受任何组织的约束。他们隐匿在论坛、社交平台和匿名聊天群中,真实身份无人知晓,直至他们下手实施暴力行为。当政治立场无法解释一次仇恨行为时,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已经开始崩塌。这些极端主义者表面上看似孤立个体,实际上却是制度和社会的“副产品”。他们并非毫无理智的人,而是对现实的愤懑与对多元社会失控状况的反应。媒体将他们标签化为“边缘人”,但在这样的背景下,边缘正在持续向主流转变。
在这种社会结构下,仇恨不再需要理由。犹太人戴着帽子走在街上,随时可能遭人辱骂;商店里的犹太商品遭到无端抵制,校园中的犹太学生也可能被孤立。甚至,他们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,下一次袭击将会来临。当法律逐渐模糊、制度逐步选边、舆论开始降温时,唯一明朗的是暴力行为的增长趋势。而这种趋势不再是特定事件的简单表现,而是潜藏在社会深处的系统性危机。正如那位以色列教授所言,历史并非简单重演,但它确实韵律相似。如今,这句韵律诗的主语,已经变得愈加清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